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建长期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为了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民建提出了现阶段的任务,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针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在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任务也可以简略地概括为:围绕一个目标、参与两个方面实践、实现三大历史任务。
第一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强民富和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共同目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对民主党派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了,也该休息休息了。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由此看来,小康概念源远流长。那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古为今用,给“小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他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由此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调整。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到了1984年3月21日,他在会见另一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把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社会”。他还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经济总量已由世界排名第10位跃升到第2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中共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展现了在新世纪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民建历来都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以及当时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确立自身政治任务的依据。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我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成的一个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为民建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奋斗目标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相对长远的目标,需要长期不懈的奋斗,通过若干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我国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政治纲领,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阶段性任务,才能最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大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我国国情出发,惠及十几亿人口,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愿望,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因而它是人民的事业,是新世纪最大的“民心工程”,能够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民建作为参政党,只有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的伟大事业当中,才能更好地履行政党职能,才有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在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国际经验表明,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即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变动深刻,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二产业比重明显降低,第三产业处于加快发展的转折点,如果能够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生了问题。在这个阶段,社会消费升级并且日益多样化,而经济发展是个渐进过程,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有个过程。同时,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要求愈益提高。在人均1000美元以下,一般追求的是物质利益,超过了1000美元,则开始较多追求政治权益和精神生活。如果这种要求过高、过急,新的体制、机制又衔接不及时、不到位,就有可能产生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问题。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如今,我国人均GDP已达4000多美元,这成为中国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重要信心来源,中国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正逢其时。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农民大量向城市转移,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新增就业人口数量上升,下岗、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原来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行业差别、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带来不平衡,“三农”问题成为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有激化的趋势。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极其艰巨而伟大的过程,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也需要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民主监督水平,更好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能。动员全会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建功立业,是民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履行政党职能和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性是民建作为参政党具有的显著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广大成员不是旁观者、座上宾,而是忠实的实践者,努力发挥参政党政党职能与社会实践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参政党的职能和作用;另一方面,立足本职,奉献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贡献力量。
一、深入调研、建言献策
民建作为参政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功立业,就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群体智慧,积极建言献策。根据近年来民建的实践经验,做好建言献策的工作大致有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参加高层协商。民建中央在每次高层协商前,都要进行认真的准备,会内进行深入的讨论,注重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以便保证高层协商时发言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坦率地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一些地方组织在参加中共地方党委和政府召开的座谈会、协商会时,由于准备充分,材料充足、论据扎实、建议可行,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
第二种类型是参加“两会”。每年召开的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所以,在“两会”前各级组织均要精心准备发言和提案。民建中央一般要提前半年就开始动手,分工落实。对重点课题,在上一年年初就要进行课题招标,组织调查研究,经过一年的工作,最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发言和提案。因此,每年的“两会”既是体现民建参政议政能力的舞台,也是一次对一年来调研成果的检阅。
第三种类型是民建中央的专题调研。近年来,民建中央每年都确定重点调研课题,由主席、副主席分工负责,组织会内的专家学者开展调研。调研结束后,形成建议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些地方组织也开展了相应的调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种类型是快速反应。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参考。这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参政党面临的一项新任务。譬如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民建中央组织会内一些专家学者开展应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第五种类型是反映社情民意。及时收集、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民建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渠道。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主要是收集成员及所联系的群众对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制订与实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有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重要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反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普遍性的情绪变化,有识之士的警示性、批评性意见;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情况的反应;重大突发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的实情,特别是消除隐患、维护稳定的意见和建议;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情况,特别是保障民主党派成员正常履行职责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工作大局,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民建开展这项工作已有近二十年时间,多次受到有关方面的表彰。
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动员全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是一项全体成员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要继承和弘扬民建的优良传统,发挥民建联系经济界的特色,着眼于调动和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方面,要发挥广大成员的个人优势,立足本职,奉献社会。作为民建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首先就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这是为国出力、为会增光的具体表现。因此,无论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还是从事教学研究;无论是从事经济领域的活动,还是从事其他专业性工作;无论是担任各种领导职务,还是从事一般性工作,都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成绩,体现作为一个民建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要把立足本职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国家和民族面对重大事件和紧要关头时,民建会员要勇于站在前列,与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这是民建长期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工商界会员踊跃捐赠,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在90年代抗洪救灾中,灾区的会员夜以继日,全力抗灾,其他会员心系灾区,捐款捐物达6000多万元。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积极行动,从会中央到地方组织,从领导干部到普通会员,大家都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协助中共和政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民建中央迅速反应,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旗帜鲜明地提出举全会之力支援抗震救灾;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立刻行动,在踊跃捐款捐物的同时,积极为灾后重建建言献策;灾区组织和会员不顾余震威胁,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抗震救灾过程中,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涌现出大批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民建组织和广大会员在抗震救灾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义举,“感同身受、解囊相助”的善行,“群策群力、共克时艰”的豪情,“舍生忘死、成仁取义”的事迹,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民建珍贵的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要发挥组织的优势,搞好社会服务工作。民主党派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搞好社会服务,关键是要坚持特色,发挥优势。民建要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联系群众、服务社会。这方面的实践有着广阔的领域和发展前景。比如,协助有关方面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通过培训,帮助企业家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更快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把企业做好、做强、做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会内企业会员之间,以及国内、国外企业界人士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多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民建要积极主动地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鼓励和帮助会员企业继续扩大吸纳能力,为更多的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为社会多作贡献。支持希望工程和其他公益事业,是服务社会的一大善举。通过举办希望学校教师培训班,组织西北地区的希望学校教师进修学习,为希望学校提供后续服务。截至2010年年底,民建各级组织和会员捐资建校500多所,会中央举办希望学校骨干教师暑期培训班7期,培训了十多个省份、十几个民族的骨干教师近400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开发活动,也是民建多年来坚持的服务社会的重点。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开展为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办实事活动。一方面作好定点扶贫工作,如河北丰宁生态富民家园示范项目和贵州毕节、黔西南的扶贫帮困工作。另一方面,为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牵线搭桥。如组织民间资本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洽谈会。近年来,民建不断拓宽服务社会的工作领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沙尘暴、防治石漠化、支援新疆建设,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办实事、办好事。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既造福于人民群众,又塑造了民建的社会形象。
第三节为实现三大任务贡献力量
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也是民建一代代成员梦寐以求的理想。为实现新世纪的三大任务贡献力量,是民建在新世纪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全会同志都要为之努力奋斗。
一、推进现代化建设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东中西部的差距还很大,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很大。总之,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硬道理,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遗余力地推进现代化建设是民建作为与经济界密切联系的参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进现代化建设是异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民建要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实践,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围绕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新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矛盾,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首先是继续推进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民建要发挥特色、利用优势,关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促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做好与本会有联系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工作,配合有关方面帮助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注重学习和研究金融、财税、投资问题,为推动相关的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中献计出力。支持政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和再就业作贡献。研究健全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在做好解决城市困难群众生活和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实现现代化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要持续关注“三农”问题,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献计出力。重点是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粮食生产。要就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问题深入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并充分利用本会联系广泛及人才和智力的优势,通过智力支边、扶贫开发、咨询服务、办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为“三农”办实事活动。要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认真研究促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落实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推进科技发展和体制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调研,献计献策。关注文化事业发展和体制改革问题,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要结合民建实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挥会的组织作用和会员人才作用,进一步办好中央会刊《民讯》及地方各级组织的会刊、网站、《经济界》杂志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展示和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围绕坚持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防止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积极开展调研,建言献策。实现经济良性运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人的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民建有同企业界联系密切的渊源,要更加关注会员企业家状况,加强联系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展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及时了解和反映企业家们的意见、要求,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的工作。
五是要协助中共和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要结合民建的实际,在全会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总之,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既要在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又要在决策实施中作出贡献。
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夏子孙的共同意志。分裂不得人心,分裂没有前途。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在新世纪的重大历史任务。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49年,祖国大陆解放后,蒋介石败逃台湾,并得到了美国的庇护,从此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后来,毛泽东、周恩来等先后提出“和为贵”、“一纲四目”等政策,这里实际含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由于美国的介入和台湾国民党统治当局的错误政策,这一思想无法继续发展和实现。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后,和平统一台湾的问题再次有了可能性。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正式提出台湾与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国先后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一国两制”的构想进入实践阶段。
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坚冰打破,人员开始往来。90年代以来,台商投资大陆逐步增加,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发展迅速。2000年,两岸贸易达到300亿美元;新批台资项目3082个,合同金额近40亿美元,台胞到大陆访问交流达300万人次。但是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却对我们的善意表示和积极姿态置之不理,与岛内的“台独”势力相勾结,宣扬“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谬论,1999年又抛出“两国论”,恶化两岸关系。自2000年陈水扁当政以来,打着“民主”的幌子,肆意挑动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仇恨,公然抛出“一边一国”的谬论,执意举办挑衅大陆的“3·20公投”,甚至提出了“台独”时间表,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两岸关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长期以来,民建与中共一道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参政党要认真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提高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努力开拓促进祖国统一和海外联谊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台独”和其他分裂祖国的图谋。一方面继续加强同港澳工商界及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扩大往来,沟通情况,促进港澳繁荣稳定。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与台湾各界的民间交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促进两岸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为尽早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三、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冷战对峙,各国人民渴望实现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今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切合实际的调整,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科学论断。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我国各民主党派理所当然要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人民和有关组织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发展我国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多年来民建积极参与人民外交活动,各级组织和会员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参加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进一步发展同各国有关社会组织的联系,先后组织经济界人士赴美国、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考察,接待了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的多批友人,为推动人民外交、增进共识、促进经济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作用。
责任编辑: